中小学学制改革不是一刀切

中小学学制改革不是一刀切

2017-04-12 17:00:15 来源:成都戴氏中小学辅导

    学制改革并不是某一个单位或个人能够随意进行的,而是要在国家宏观领导下进行。但这决不意味着“全国一刀切”,也决不意味着学制改革就是行政化的工作。学制改革需要多元主体的参与,需要科学论证与充分试点才能在更大范围内推行。

背景

    近期,一场“基础教育学制改革研讨会”上,有媒体报道与会教育专家“一致”对作家莫言提出的“缩短基础教育学制”表示反对。一时间,“基础教育学制改革研讨会”在网络上变成了莫言的“批斗会”。

渊源

莫言提出缩短学制的出发点

    取消小升初和中考,缩短“633学制”,中小学学制从12年改成10年,让学生享受10年免费教育,在连读制的轻松学习环境中健康成长。

 

    这是201634日,文学巨匠莫言在两会上的教育提案。从他的发言看,莫言为提案下了调研的真功夫。因为他提到,为了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的三次考试,各阶段毕业班都要进行长年的强化复习。不仅增加了师生、家长的学业负担和经济、心理压力,也由此衍生出补习班、学区房等困扰民生的社会问题。

 

   缩短学制后,孩子们有机会到大学和职业学院学习培训,还从制度上普及了高中教育。还将带动教育内容的重组,教学方式的改革,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基础教育的资源优化,从而因材施教。

反思

与其“批斗”莫言,不如回归教育问题本身

    缩短学制的意见,并非莫言的原创,而是教育学术界本来就有的论题,有相似意见的非教育界人士也非莫言一人,比如前几年广东省政协委员黄艳儒就曾在该省建议将基础教育从12年学制改为9年学制;只不过莫言的建议是在全国两会上提出的,由于他本人的巨大影响力,一下子把专业话题引爆成了公共话题,专家们的否定态度,表面针对的是莫言的建议,但实质上针对的是一个严肃的教育问题,被信口胡扯成“批斗”莫言实在是荒唐。

    莫言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有在两会上充分表达意见的权利,现在把教育界人士对他的专业回应歪曲成“批斗”,等于说莫言的发言权正在受到压制,这种完全不顾实情、颠覆常识的信口开河,可谓居心不良。

——摘自《中国教育报》中一篇名为“‘批斗’莫言:一场荒诞的想象”的文章

总结

学制改革,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

    根据教育法的规定,学制改革并不是某一个单位或个人能够随意进行的,而是要在国家宏观领导下进行。但这决不意味着“全国一刀切”,也决不意味着学制改革就是行政化的工作。学制改革需要多元主体的参与,需要科学论证与充分试点才能在更大范围内推行。

 

    学制改革的系统性体现在,它要与党的教育方针、国家教育目的所要求的办学宗旨与任务相一致,要与基础教育的整体改革相适应,要考虑到国家的财政基础和当地的发展水平,要考虑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整体协调,要有历史的眼光和国际的视野。在具体实践探索中,还要考虑实验地区与周边地区、实验学校与相关学校、实验学段与相关学段的衔接。

 

   在现代意义上,学制的改革已不仅仅停留于不同学段的年限划分,而是更关注各学段办学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的贯通与整合,更关注在终身学习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如何实现不同教育形态的融通。一个国家或地区需要一个基本学制,但不是唯一学制。在基本学制基础上,我们应该积极鼓励探索,体现开放与多元,以满足国家、社会和个人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浏览数:371次

相关阅读

更多资讯

热门课程

更多
查看全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