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号称贵族语言,最大的优点是精确,最大的缺点则是啰嗦,因此早在web1.0时代法国网民就习惯于使用看上去很“骨感”的网络用语,好让自己打字时省些气力。
比如“pourquoi”(为什么),在网络上经常被打成pk,“toujours”(总是,始终)会被缩略为tjs;“vraiment”(真的么)则缩写为vrman;短语il y a(那里有什么什么)则缩写为一个单词ya;croit(相信)则会干脆利索地用一个大写字母X来代替……这类缩写其实在网络发明前就已经出现过,比如很早法国人就会使用qn替代“quelqu`un”(某些人),用etc表示“等等”,被称为“缩略语”,最早的法语缩略语词典甚至在19世纪就已经出版了,网络时代不过是把原先写在纸上的缩略语搬到网上罢了。
还有些网络用语原先是流行于学生或小孩子间的俗语,网络时代因简洁明快或者被使用者觉得时髦,而在网络平台(尤其Twitter或Facebook等网络互动平台上)大行其道,其实这些词汇同样早已有之,在网络普及前就常能从小孩子间的对话中听到,当时的“大人们”戏称它为“童语”、“儿童间的摩尔斯电码”,因为孩子间心领神会而家长们往往听得一头雾水。比如把“Ça ne va pas”(这不行,这不合适)说成savapa,就是典型的“童语上网”,不过上网后的童语其实比真正的童语有所失色,因为一些独特的童语语气无法用网络语言表达出来,比如前面提到的savapa,口语中孩子们往往会很夸张地念成“沙娃吧”而非网络用语显示的“萨娃吧”。
有些网络用语虽然同样是“缩略范儿”,但缩略得比较夸张,如果按照常规法语看恐怕会被认为是“病句”,但在网络上已经司空见惯,甚至不这么写反倒会被觉得比较别扭,比如法语中常用的代词qui和que,网上会缩写为ki、ke,quoi(什么)也会被缩写为koi,Pourquoi(为什么)则是pk。一些缩略语甚至到了面目全非的地步,如ras(Rien à signaler,没啥好说的)、raf(Rien à faire,没啥好做的)、MDR(mort de rire,笑死人了)、je t`M(je t`aime,我爱你)、DQP(Dès que possible,尽可能快些)、CAD(c`est-à-dire,这就是说)、ASV(年龄、性别、城市,网络ID注册必填的三项)……等等等等,对这些用法,“原法语主义者”认为“污染法语”,曾力图加以整顿,但收效甚微。
还有些网络用语是缩略语和网络的组合,比如用A+替代à plus(一会见,+号在算术里和plus读音是一样的),用2m1替代demain(明天,这样缩写语意不详,或许因为明天是“第二天”吧)。有些这类缩略是拟音,比如vin(酒)被缩写为V1,bien(好)缩写为B1,是因为缩写部分的发音和法语“1”(un)相同或相近,至于把“quoi de neuf”(有什么新鲜事)缩写为Koi29,就简直是网络语的“组合拳”了(quoi缩写成Koi,de按照童语缩写成2,neuf则是拟音兼双关,因为法语中“新”和“九”两个词都写成neuf,读音也一模一样)。
法国一贯注重法语纯洁性,这方面的职责归属于法兰西学术院(Académie française),定期发表“法语规范报告”,纠正“不规范法语”是其使命,其整顿范畴包括外来语、将错就错的用法,以及被认为不规范的网络用语等,上世纪80年代这种“纠偏”曾经很严厉,当时甚至连fax、week-end之类都不许使用,而要改用“法语化”的“télécopie”、“Les trois derniers jours de la semaine”(直译为“一周内最后的三天”),但网络化以来这种做法渐渐变得收效甚微,比如2011年法国文化部“去外来语行政命令”曾经想“规范”掉email这个源自英语的网络用语,并提出了“标准用法”——courrier électronique(电子邮件),但网民们压根就不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