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你能来,不遗憾你离开

感谢你能来,不遗憾你离开

2017-03-12 10:48:08 来源:沈阳玛酷机器人

今天是培训的最后一天,本以为就是简单的、形式性的走走过场:公布成绩,拿证走人…..但是没想到的是,还有很多很多我想熬夜记录下来的故事。


十天的培训,对于从全国各地专门跑到北京的同学(加盟商)来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进入倒计时,就有几个同学身体出现了状况,其中有一位前几天为了不错过精彩的培训课程,扁桃体发炎,一直靠喝水扛着,但是最后一天又出现了发烧、拉肚子的症状,典型的水土不服,所以在校长的要求下,在Sandy的强迫下,让Sandy架去了医院,医生诊断如下:扁桃体红肿、37.8度低烧、肠胃发炎……给他开了一堆药,让他乖乖吃下去之后,才好了许多。出门在外,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自己照顾好自己,有一种妥协叫做对自己好,我们都要学习。


因为上面的突发状况,早间前半段的课程很遗憾错过了一部分, 但是幸运的是赶上了张老师的“RA国际赛事游学”课程,说实在的,一开始以为游学就是带着一群孩子到国外去旅游,相当于夏令营性质的,听了这个课程之后才知道自己大错特错了。

RA国际赛事游学,是一种经历和成长,张老师用很多实例为我们阐述了这个观点。首先,张老师问同学们听过这样一句话吗?“真正的教养在路上” ,大家齐声回答道:“听过”。张老师大喜,问道:“谁说的”?同学们又一致回答道:“刚才张老师说的”。张老师愣了一秒随即大笑道:“不是的,是一位姓陶的名人说过的”,底下传来一位同学抢答的声音:“陶渊明”,张老师无奈,只能公布答案:“陶行知,一位非常有名的教育家”,同学们恍然大悟,估计他再不公布答案的话,Sandy会举手说“陶陶居”的,吃货的思维大家是无法理解的,此刻,请忽略Sandy的存在吧!


张老师介绍的这一位学员的游学经历,让Sandy想到了自己的一个学生(代号H),H也是一位性格非常内向的男孩,来自一个单亲家庭,由妈妈单独抚养,对外妈妈一直不让H跟大家说父母已经离异。H妈妈给H报了很多的课程,都是一对一教学,她认为H学习东西比较慢,一对一有利于他的消化吸收,于是,H的课余时间被密密麻麻的家教补习班占据了, 也没有时间去外边运动和玩。每次上课,不管孩子表现如何,H妈妈总是觉得不够出色,当着老师的面就说:“怎么H学习这么慢?怎么这么不用心”?实际上H是一个很用心的孩子,情商特别的高,很会照顾别人的感受,只是因为每天强加的课程太多,而且不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课程,学习起来就没有那么大的动力罢了。而且Sandy知道,为了不辜负妈妈,H一直很努力在坚持。

Sandy一直跟H妈妈说不用担心孩子以后的成长,他并不是妈妈口中说的“笨”孩子,只是因为不感兴趣。你看,当他提到“车”的时候,和张老师的那位学员一样,两眼放光,滔滔不绝的可以跟你说上好几个小时,还会给Sandy推荐合适的车型,而这些知识,是Sandy完全不懂的,Sandy很惊讶,一个小学生,竟然懂这么多关于车,关于机械的知识……这样的孩子,怎么能说是“笨”呢?

Sandy跟H妈妈建议:“不要让H总是学习,有时间让他去周边转转,和朋友玩一下;选择课外辅导的话,也建议选择大班,这样的话,可以让H接触不同的环境和人,性格和学习方式上都会有很大转变”,可惜的是,听H说,现在妈妈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想法,他也不愿意去和妈妈沟通,反正妈妈也从来不听他的话,这也是H的性格越来越内向的一个主要原因吧。

张老师回忆……小时候曾经计划周详地趁爸妈不在家,把家里值钱的钟拆开来一探究竟,悲催的是精确分解后……“嘭”的一声,钟粉身碎骨,各个零部件散落在地,此时,心里的十万个为什么变成了十万个怎么办,80后的很多父母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可以用武力解决的问题就不用语言,怀着忐忑的心等待爸妈回来暴揍他一顿,却等来比暴打更让自己难过的一句话:“你为什么要搞破坏”?满满的委屈说不出来,想说不是为了搞破坏,想说是为了进行研究,但……妈妈一开口的定义却是破坏。身为父母,千万不要忽略了你们引导问题的方式……对孩子成长的巨大影响,记得小时候问父母问题,得到的回复都是千篇一律的“你长大后就知道了”,那时候的我们,刚踏出探险的第一步,好奇心就被打了个没影,然后缩了回来。正如张老师说的,长大后很多事情我们都会知道,但在有疑问的那个成长阶段,如果有人愿意直接明了的告诉自己答案,或许以后的自己,会变得很不一样。记得去泰国旅游遇到的本地导游A,她告诉我们:“我希望我女儿人生中每一个疑惑和第一次尝试都是我带着她去体验的,所有问题我都希望能清楚的告诉她答案,而不是以后别人告诉她,或者自己吃亏了才知道,这样她可以帮她少走很多弯路”。认真去正视孩子提出的问题,是作为父母长辈的我们需要去做的事情,因为这关乎他们的成长。



张老师说:“一个人的经历与成长,包含性格,还包含礼仪”,总结真的是相当到位。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孩子,是单位老总的儿子,看到一位老师的桌面上有可乐,什么也不问,拿起来就喝,问他:“可乐是你的吗”?他淡定地回答:“不是,反正到时候给老师钱不就好了”。还有一次上三一口语课,老师问他:残奥会需要志愿者,你是否愿意去帮忙?他说为什么我要去呢?需要帮忙的话,我给钱不就可以了。当时上课的老师,脸上有无数的黑线滑落。讲文明懂礼貌,一直是我们父母、长辈、老师从小就在和我们强调的事情,不管是在国内,还是踏出国门,你可以不知道怎么点餐,你可以不知道怎么问路,你可以不知道怎么帮助别人…….但是,smile, please, thanks…..面带笑容,有礼貌的询问,对别人表示谢意……是无论你走到哪里都需要具备的基本礼仪。

RA国际赛事游学, 也是一个学习文化和历史的好机会,可能有些人,对于自己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没有太大的概念,但是很多外国人不一样,就算是门前的小路,他们也能跟你说出个一二三四五,颇有“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的骄傲与自豪,说句实话,我是一个对文化和历史颇为不通的人,正因为不懂,所以对名胜古迹比较兴致缺缺,只喜欢山山水水,这个偏向实际上也是讲不通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风景,没有“背景”就不成立,也会逊色很多。


知识改变世界,世界观改变人生,记得大二第一次到北京旅游,哥哥带我参观了这边很多知名的高校,清华、北大、北外…….当时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哇塞,原来好的大学和一般的大学相差这么多啊,早知道这样的话,高中的时候就应该玩命读书,到这样一所好的大学来读书,才不辜负最宝贵的四年青春!参加RA国际赛事游学的学员,也如同我那时的心情吧,到国际知名的学校去参观学习,那么长大后的选择也会大不一样。

张老师的学员和Sandy的学生,如果给他们一个不同的环境,让他们结识一些具有相同爱好的朋友,他们的性格是或多或少能改变的,而且他们也会尝试着迈开一步,学着去主动沟通 。所以,当张老师的典型问句:“同意吗”抛出来的时候,Sandy的回答是“严重同意”,“在路上”真的是一种最好的修行,一个人,性格并不是100%天生的、不可改变的,外界影响因素有很多,社会、家庭、学校…….还有亲朋好友、陌生人等等,而在这个过程中,环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环境造就人”,而“在路上”,让我们远离了熟悉的生活环境,远离了我们经常接触的人群,从而打开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RA国际赛事游学,创造环境来帮助孩子成长,让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聚在一起,或者说在路上寻找和自己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通过一段宝贵的游学经历,让他们发现不一样的自己,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

同学们依依不舍的结束完最后一节课,开始收拾东西摆桌子准备“结业典礼”,病号同学问Sandy:“现在是要干什么”? Sandy说:“结业典礼,告别”。说完莫名其妙的就开始掉眼泪,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人生如何相遇不要紧,要紧的是如何告别”。谢谢玛酷学院的老师,让整个告别仪式充满温馨和感动,十天紧锣密鼓的培训课程,还要精心准备这样一个结业典礼和制作结业视频,真的让你们费心了,刘老师说:此刻,请同学们看向自己最喜欢的一位老师,说一句:“老师,您辛苦了”, Sandy默默的看向自己前方所有的老师,低声的说了一句:“老师们,您们辛苦了”。正如刘老师说的:“世界上最宝贵的是时间”,而我们把宝贵的十天时间给了彼此,足见彼此的信任。看着结业视频,我们仿佛坐上了时光机,回到了初识的第一天,回到了面带羞涩的第二天,回到了……同学们边看边笑,边看边哭,没有任何特效渲染的视频,为什么能触动彼此心底那根弦,那是因为我们一起经历过,一起成长过,这都是最真的印记。


生命本是一场远行,谁与你相知,谁与你相识,谁与你擦肩,都是一场美丽的缘分;好好地相遇,好好地告别,以前那些注定要跟你擦肩而过的人,那就去感谢,感谢他曾经陪你走过了一段路;而以后那些依旧陪伴在你身边的人,那就去珍惜,珍惜你们还能在一起的时光,不要辜负彼此的相遇。



欠Sandy大板就走的同学对Sandy说:“Sandy,我走了,就让我欠个大板给你吧,这样下次就更有理由尽快相见了,而且你不用难过,毕竟此刻不是终点,没有别离的痛苦怎能凸显重逢的喜悦”。 没错,人生就是不停与亲人、与朋友、与过去、与自己告别,面对每一次的别离,我们都要好好告别。因为每次分开都可能是最后一次。相见时,要心存感激,像第一次那样。

期待下一次在玛酷的不期而遇,在这里Sandy想对认识十天的同学们说一句:“感谢你能来,不遗憾你离开”。
浏览数:344次

相关阅读

更多资讯

热门课程

更多
查看全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