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奖营养科技人才 鼓励科学技术创新
首届中国营养学会科学技术奖正式颁布
中国营养学界终于有了自己的资金激励机制
尽管已近冬日,但在苏州新世纪酒店的世纪厅里,热烈的气氛让人感受到的却是春天般的气息。10月31日,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营养学界人士共聚一堂,共同目睹了首届中国营养学会科学技术奖大幕的开启。在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葛可佑以及顾景范、陈孝曙、何志谦、李珏声、赵法伋、程义勇、郭俊生、苏宜香、翟凤英、柳启沛等我国营养学界大家的共同见证下,中国营养学界的第一个资金激励机制终于诞生了。
中国营养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柳启沛教授就首届中国营养学会科学技术奖的评审情况进行了说明。他说,今年召开的中国科协七大上,国家副主席曾庆红曾指出,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关心支持科协工作,在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和支持科技团体承担有关社会职能,特别是要重视发挥科技团体在科技评价、科技人员评价和科技奖励等方面的作用,推动社会管理体制创新。而中国营养学会科学技术奖的设立,正是顺应国家相关科技奖励政策,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方针,旨在激励科技人员勇攀营养科技高峰,最终促进营养学研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密切结合,推动我国营养事业发展,加速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葛可佑指出,中国营养学会科学技术奖的奖励对象,锁定营养科学技术研究第一线做出直接创造性贡献的个人。凡是以改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状况为目标,在营养科学领域从事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均可申请中国营养学会科学技术奖。营养学会科学技术奖设一、二、三等奖,每两年评审、奖励一次,本次为首届评奖。
柳启沛教授强调指出,中国营养学会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评审和授奖,实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评审过程不受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的非法干涉。例如:《中国营养学会科学技术奖实施细则》规定了回避制度,即评审专家本人是申请者的,在评审时必须回避。自2005年12月1日项目征集开始到2006年2月28日,中国营养学会共收到来自全国13个单位的15个申请项目。从其分类来看,包括基础类、干预与调查类和食物类。其中既有科学理论,也有实用成果。4月20—5月20日,来自全国20多个单位的31位专家对申请项目进行评议,在对项目的科学技术水平(包括项目的先进程度、创新程度、难易程度)、所具备的经济社会效益和推动科技进步的作用等进行综合评价后,评审结果汇总到中国营养学会专家委员会进行会审。随后,评审结果在中国营养学会网站公告两个月。
在悠扬的乐曲声中,葛可佑宣读了首届中国营养学会科学技术奖的评审结果,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杨晓光负责的项目第四次全国营养调查荣获一等奖,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杨月欣负责的项目食物成分分析方法的建立与应用研究、由青岛大学医学院马爱国负责的项目几种维生素营养状况对机体抗氧化功能和DNA损伤影响及防畸效果的研究分获二等奖。葛可佑以及顾景范、陈孝曙、何志谦、李珏声、赵法伋、程义勇、郭俊生、苏宜香、翟凤英、柳启沛等老一辈营养学家向获奖者颁发证书及奖金,在充分肯定科研人员在营养科技领域的创新成果的同时,鼓励其在今后更多地为国民营养改善课题勇攀高峰。
随后,中国疾病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翟凤英就获得一等奖的成果进行介绍。她说,《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是我国第一次将营养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作为一项综合卫生调查项目。该项目样本量大、覆盖面广、抽样设计严谨,具有全国代表性。其调查内容广泛、方法规范、信息量丰富,对于提高国民健康素质、促进国民健康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我国卫生决策的科学性和卫生服务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项目具有的创新点来看,它首次将膳食营养调查与膳食相关慢性疾病调查有机结合;首次建立全国营养调查血液样本库并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首次提供了有代表性的全国人群血脂流行病学指标;首次进行了全国儿童、妇女和老年血浆维生素A水平的检测;首次进行了全国儿童血浆叶酸水平的检测;采取了完整的质量控制管理,保证调查质量;建立了资源共享数据平台。随后,杨月欣、马爱国也就其获奖成果的项目进行了阐述。
稿件来源:中国营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