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在海外从事中文教学以来,总是听到“中文太难”的声音,海外中文教学总的来说是被一个“难”字笼罩着。
其实,“难”与“易”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绝对的界限和标准。凡事按规律办,就不难;不按规律办,就难。对熟悉的领域容易掌握规律,就不难;对不熟悉的领域一下子掌握不了规律,就难。试问,中文要达到AP标准,据笔者统计,大概要1400字及相应的词汇组合和语汇连缀,而英文的相当水平考试要求2万词;孰难孰易?说汉字要一个一个地记忆,难道英文单词不要一个一个地记忆吗?说英文构词有规律,难道汉字的构成和组词断句就没有规律吗?再试问,为什么法文的词性、时态和句式变化比英文复杂得多,法文课教师和学生都习而惯之,而中文没有词性时态变化,句法也是十分规律地在【S+A】和【S+V-O】的基本骨架上加以细化和变化,却使得许多学生在中级以前畏难而退?“我们怎样才能留住学生?”一位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在2010年沈阳召开的第十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主题讨论中大声疾呼。这句话一直在笔者脑海中回响了半年有余。这究竟是因为汉语本身有“不可克服”的难度还是因为我们从早期至目前海外中文教学粗放型、模仿性的教学模式达不到引领学生在跨文化语境中转换思维模式的任务?
笔者认为显然是后者。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汉语规律是纲,适应海外学生需要的课件组织和教学法是目。抓住规律,就能解难克难、化难为易;抓不住规律,只在表层或局部努力,就找不到关键摸不到底,深层的缺失积累到一定程度就难以为继。“难”“易”之分,就在于此。
笔者1987年开始做汉语助教,意识到海外汉语教学存在一定问题。1997年到哈佛西湖学校独立教学,先在不同班级完全用当时最权威的三种教本教学,2000年开始用晶化的汉语句法“一范三式”(周勤如,《汉语句法深层结构的一范三式——以晶化汉语句法带动教材改革和引导学生思维转化的一种探索》,《汉字研究》,釜山,庆星大学韩国汉字研究所,待发表于Vol.4/2011 .6.)统御教本中分散的语法点,省出时间在初级班补充强化字法和词法的教学,给学生的理解和语用打下基础。这样,大部分学生就有意愿也有能力升到中级继续学习。
笔者在中文课堂上明确提出“中文不难,只是不同”的理念。这里,“不难”不是否认汉语作为一个复杂语言系统的难度,而是对盲目夸大中文难度、以种花代替种树态度的反思。而“只是不同”提醒学生们首先要开放眼界承认他语言和他文化的规律性与合理性,进而在学习的识字、组词和造句三个关键环节都主动地发现、比较和接受汉语与母语的不同之处,自觉地促成思维转换,从心中产生原动,效果就大不一样。笔者的教学经验证明,中文教师要敢于强调汉语与学生母语规律性的不同并善于引导学生跨越文化障碍、掌握汉语规律,并且要相信外国学生和同事能够最终理解这一点。这样做虽然开始的时候可能要花一点心思和功夫,甚至会有人不理解,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只要注意教学方法并持之以恒,把树苗栽培起来,学生就会自己成长,后劲是无穷的。
心有灵犀一点通。愿“中文不难,只是不同”的理念得到更多同行的认同,与学生们一起唱响海外汉语教学。